博客年龄:14年8个月
访问:?
文章:223篇

个人描述

洞庭湖畔,铜铃激越,醉醒之间才是人间万象;日月经天,江河行地,天地之间有一个永恒的梦;我心宁静,我行飞扬,我用心做好每一件事情。//重要说明:洞庭铜铃博客文章,除特别说明以外,均由叶恒永本人原创。请尊重著作权,需转载请联系本人:湖南省临湘市坦渡中学(邮编:414309)

历史文化//带你走进中国古代大学

分类:历史文化 | 标签: 古代教育   大学  
2018-08-27 11:09 阅读(?)评论(0)

带你走进中国古代大学

洞庭铜铃(叶恒永)

近现代大学直接起源于欧洲中世纪大学1088年,意大利建立了第一所正规大学——博罗尼亚大学,它是欧洲最著名的罗马法研究中心。现代大学开始于19世纪初,是指启蒙运动以后、经过理性主义改造、特别是指以德国洪堡创办的柏林大学为代表的新型大学。一般认为,1809年德国柏林大学的创立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的诞生。

中国近代最早的教会大学是位于山东的齐鲁大学,诞生于1864年,由登州高等学堂演变而来。1898年戊戌变法,京师大学堂成立,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和综合大学。

如果我们从一般意义上研究大学,就会发现其实中国古代有一些教育机构可以称为大学。它们在保存和传播知识、传承和发展文化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。

一、稷下学宫

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,它既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,也是当时教育上的重要创造。所谓“稷下”,乃是指齐国都城临淄(今山东省淄博市)的稷门(城西南门)附近地区。齐国国君在此设立学宫,稷下学宫因此而得名。稷下学宫早在齐桓公当政时期就已创立,距今2300多年。据东汉徐干《中论》说:“齐桓公立稷下之宫,设大夫之长,招致贤人而尊宠之。”齐桓公之子齐威王爱人才甚于爱珠宝,各国学者愿来稷下著书讲学者皆礼遇之,愿留者均称为“稷下先生”,待遇优厚。齐宣王、湣王时稷下学宫达到鼎盛。来游学者达数百上千人,被赐为“上大夫”的著名学者有76人。公元前221年,齐国亡而稷下终。

稷下学宫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。作为一所高等学府它是名副其实的。它所独创的官方兴办、私家主持的办学形式,集讲学、著述、育才与咨政为一体的职能模式,自由游学和自由听讲的教学方式,学术自由和鼓励争鸣的办学方针,尊重优待知识分子的政策,都显示了它的成功之处。

二、太学

太学,始创于西汉武帝时期,鼎盛于东汉。其后,经曹魏、西晋,洛阳太学至北朝末衰落,历时六、七百年,是屹立在世界东方的第一所国立中央大学,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堪称我国教育史上的奇葩。

太学之名始于西周。上古时期,大学的称谓各有不同。五帝时期的大学名为成均,在夏为东序,在商为右学,周代的大学名为上庠,在洛邑王城西郊。汉武帝时,采纳董仲舒天人三策愿陛下兴太学,置明师,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,于京师长安设立太学。太学的设立,是汉武帝实施“独尊儒术”政策的重要步骤。太学设立后,有了集中培养统治人才的教育机构,朝廷把握教育大权,利用教育这一有力手段控制着学术的发展方向,这是地主阶级在统治策略上走向成熟的表现。

王莽时天下散乱,礼乐分崩,典文残落四方学士多怀协图书,遁逃林薮,太学零落。当东汉光武帝刘秀称帝后,戎马未歇,即先兴文教。东汉太学始创于建武五年(公元29年)十月,汉光武帝起营太学,访雅儒,采求经典阙文,四方学士云会京师洛阳,于是立五经博士。建武二十七年,建造的太学讲堂"长十丈,宽三丈"。永建六年(公元130年),汉顺帝诏修:赶学,"凡所造构二百四十房,千八百五十室"。每年用工徒竟达11.2万人,营建规模达到了空前的水平。至汉质帝时,太学生人数已有3万余人。

三、书院

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自唐末以后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。现有资料表明,书院萌芽于唐末。唐末至五代期间,战乱频繁,官学衰败,许多读书人避居山林,遂模仿佛教禅林讲经制度创立书院。书院实际上是承担藏书、教学与研究三种职能的高等教育机构。书院制度萌芽于唐,完备于宋,废止于清,前后共千余年的历史,对中国封建社会教育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。

北宋时,以讲学为主的书院日渐增多。南宋时随着理学的发展,书院逐渐成为学派活动的场所。宋代最著名的有四大书院: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、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、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、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。书院大多是自筹经费,建造校舍。教学采取自学、共同讲习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形式进行,以自学为主。它的特点就是为了教育、培养人的学问和德性,而不是为了应试获取功名。

明代书院发展到一千两百多所,但其中有些是官办书院。一些私立书院自由讲学,抨击时弊,成为思想舆论和政治活动场所。最著名的有江苏无锡东林书院。明朝统治阶级曾先后4次毁禁书院,然而书院有着顽强的生命力,多次毁而不绝,在严酷的政治压迫下,书院师生宁死不屈。东林书院的对联写道:风声雨声读书声,声声入耳;家事国事天下事,事事关心。

清代书院达2000余所,但官学化也达到了极点,大部分书院与官学无异,如张之洞在武昌建立的两湖书院、广州越秀书院等等。到了光绪二十七年(1901年)诏令各省的书院改为大学堂,各府、厅、直隶州的书院改为中学堂,各州县的书院改为小学堂。至此,书院退出了历史舞台。

 

 

 
表  情:
加载中...
 

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